信息来源:潢川县科协 发布者: 阅读次数: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跨区域科普资源共享,8月14日,潢川县科协牵头组织省级果业科技小院、包联谈店乡老李店村负责人等6人,专程赴商城县,实地走访丝瓜络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馆及科技馆开展实地交流学习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借鉴商城县“科技赋能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为全县农业现代化升级与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新活力、探索新路径。
一、丝瓜络产业基地:小作物撑起大产业,激活乡村经济新引擎
在商城县河凤桥乡新桥村丝瓜络种植基地,潢川县科协一行实地调研了“互联网+合作社+农户”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据原耕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商城县通过推行标准化种植、深耕深加工研发、拓展跨境电商销售渠道,已将丝瓜络产品延伸至清洁用品、文创工艺品等60余个品类。2024年,该产业电商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带动全县12个乡镇发展近万亩种植面积,直接解决3000余人就业问题,让农户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真正实现“小丝瓜撬动大市场”。
省级果业科技小院负责人贺体磊感慨道:“商城县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以‘品种改良提质、品牌运营增效’实现产品附加值倍增,这种‘小切口突破、大产业发展’的思路,为潢川县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借鉴。”老李店村党支部委员张国峰也表示,村里正推进撂荒地整治与特色种植项目,此次交流学习让大家看到丝瓜络产业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上的双重价值,后续计划引入试种,并探索“农业+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
二、特色产业馆:非遗与农业双向赋能,碰撞产业发展新火花
走进商城县特色产业馆,大家沉浸式体验了当地“一米、两茶、一菜、一药材”的特色农产品体系,尤其聚焦非遗展区的毛布底鞋制作、叶雕剪纸等传统技艺。馆内展示的“鸭田稻”“虾田稻”生态种植模式,以及“商茯苓”“青钱柳茶”等道地药材的标准化生产流程,为潢川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提供了新思路。
商城县科协主席陈立在交流中分享:“我们通过‘非遗+电商’‘非遗+研学’等创新模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以毛布底鞋为例,目前产业年销售额已超千万元,还通过直播带货远销海外,这种‘老手艺嫁接新渠道’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推广。”
三、科技馆:沉浸式科普润民心,筑牢科技赋能新根基
在商城县科技馆,亲身体验了科普教育与青少年科技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后,潢川县科协主席涂艾黎表示:“商城县科技馆将安全教育、科学实验与互动体验紧密结合,打造‘沉浸式科普’场景,这对潢川县推进全域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科技小院开展‘科普进乡村’活动,把实用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群众真正懂技术、会应用。”
四、交流成果:搭建合作桥梁,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此次交流中,潢川、商城两地围绕科技小院建设、包联村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科普资源共享等议题深入座谈,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根据计划,潢川县省级果业科技小院、谈店乡老李店村将与商城县丝瓜络产业技术团队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进一步探索“科普资源互享、产业项目共建”的合作模式。
“此次‘走出去’学习,是潢川县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涂艾黎说:“我们将以商城县为标杆,推动科技小院、村两委与乡村振兴工作深度融合,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百姓家’,全力助推潢川县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